伯廉黄公祠历史悠久,从残留的壁画彩绘痕迹可见其昔日之辉煌
显岗村自然环境得天独厚
显岗村不少古建筑有着浓厚的历史韵味
展开剩余89%显岗村有多棵百年古榕树,当地有拜古榕树为“干爷”的独特习俗
统筹策划/陈骁鹏
文/羊城晚报记者 李海婵 通讯员 黄碧萍
图/王小虎
在惠州博罗县中西部的湖镇镇,坐落着一座依山傍水的千年古村落——显岗村。这里远处群山如黛、连绵起伏,近处沙河潺潺流动。毗邻村落的显岗水库碧波荡漾,构成一幅山水相依、浑然天成的自然画卷。
历经八百年历史积淀,显岗村不仅承载着自宋代以来黄氏家族的聚族而居史,还留存着古祠、古门楼、古井、古树等文化古迹;“上灯”“做会”等民俗风情独特,延续百年,是当地远近闻名的古村落。
近年来,显岗村更是焕发活力,因地制宜探索多渠道增收之路,2023年当地集体经济年收入达50万元,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书写着古村的发展新篇章。
迁徙万里择宝地宗亲情谊跨百年
从惠州市中心出发,驱车向西行驶约一小时,便到达了湖镇镇显岗村。一入村口,整洁的水泥村道蜿蜒伸向每条巷弄,现代民居与青砖老屋错落分布。显岗村党总支委员黄琼生介绍,目前全村共12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约3000人,多以务农和外出务工为主。
漫步村中,随处可见以花岗岩砌就的墙基、青石板铺成的巷道,诉说着这座村落的悠久历史。关于显岗村最早的记载,目前唯一可考的是显岗黄氏族谱中收录的《重修显岗黄氏世系纪序》,“谱云:北宋徽宗年间,金人攘乱,各去其乡里,几百子孙咏彼黍而顾行迈,几叹其不复邦族也。我上先公故适异国而往他乡,非得已也。于是由江左至南雄至循州,而筑土焉。至太始祖携李氏偕四子廉、能、富、贵由龙川至横河新村,几拮几据,始筑数椽而爰得我所……”
从中可见显岗村先民的迁徙轨迹:他们最初从江左迁至南雄,再辗转至循州暂居。后来,太始祖太一郎(1103-1184年)携妻子李氏与四个儿子——廉、能、富、贵,从龙川迁至横河新村,历经艰难开拓,才初步安顿下来,搭建起最早的屋舍。
之后,长子伯廉为寻找更适宜的居住地,踏遍了周围的山川。某日行至一地,见“赤龙坐天表,高峰枕浮岛”,便“心于此地也,相其阴阳,谓地者厚,峰朝主瓒之毓秀,砂环水绕……”他认定此处风水绝佳、钟灵毓秀,于是筑室定居,并命名为“显岗”,显岗村由是开基。
据记载,开基始祖伯廉在宋代曾诰封中议大夫,这显示出黄氏家族在当时已具备一定的社会地位。“黄氏在此扎根之后,子孙繁衍,日渐昌盛,”黄琼生告诉记者,部分后裔更迁往周边地区,乃至数百里外的湛江赤岭,开枝散叶,形成庞大的宗族网络。昔日,显岗村因历史悠久、人丁兴旺,还曾一度拥有自卫武装力量,在周边一带都颇具影响力,声名远扬。
值得一提的是,记者在显岗村看到了一套《赤岭黄氏族谱》,其中清楚记录了显岗黄氏的家族世系。为何相隔数百里的两地会有如此深厚的渊源?这背后藏着一段动人的宗亲往事。
据该谱记载,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赤岭东房十一世孙在中、十二世孙鸣冬、十三世孙龙翔,西房十二世孙盛文、十三世孙廷楷,与当时居住在显岗的十三世孙廷元(字超凡)在科考结束后,共同前往显岗祭祖,并于西祠住宿。其间众人相处融洽,情谊恳切。廷元亲自誊录族谱交予宗亲带回以为纪念。又因显岗毗邻罗浮山,廷元还曾与众人同游罗浮,夜宿冲虚观、白鹤观,饮酒赋诗,这些诗作后来均被收录于族谱之中,成为两地宗亲深厚情谊的珍贵见证。
“显岗黄氏从来不是孤立的宗族,我们与周边地区甚至远方宗亲之间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血脉与情感联系,这种亲情穿越时空,一直延续到今天。”黄琼生感慨地说道。
古祠古树刻沧桑家风文脉代代传
历经近千年的风雨洗礼,显岗村保存下了诸多历史建筑与文化遗迹,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黄氏家族的三大祠堂——黄氏总祠(伯廉黄公祠)、黄氏东祠、黄氏西祠(子伟黄公祠)。
作为显岗黄氏一脉的总祠,伯廉黄公祠是全村精神信仰的核心。在漫长的岁月中,总祠曾多次遭受自然侵蚀与战火损毁,幸经族人屡次集资修缮,才得以保存原貌并延续功能。
走近伯廉黄公祠,一股庄重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祠堂外墙由大块灰砖砌成,砖块表面因岁月侵蚀而布满斑驳痕迹,却更显历史的厚重。门额上方的黑色石匾则镌刻着“伯廉黄公祠”五个大字,笔力遒劲,历久弥新。抬头可见,檐下木构件上牡丹、凤凰等传统纹样仍残留彩绘痕迹,从中可窥见昔日的精美工艺。
踏入祠内,正中设有历代祖先牌位,香炉中轻烟袅袅,弥漫着静谧肃穆的气氛。“每年清明、重阳,还有‘上灯’等重要节庆,族人们都会聚集于此,祭拜先祖。”黄琼生说道。
与总祠的沧桑感不同,黄氏东祠曾在2013年全面重修,如今焕发新的光彩。据介绍,祠堂主体仍保持传统格局,灰砖墙体沉稳大气,屋顶覆盖碧绿色琉璃瓦,泛着晶莹光泽。屋脊两端饰以栩栩如生的龙形泥塑。
走进东祠内部,眼前的景象更是让人眼前一亮。祠堂的门楣与梁柱均采用红漆装饰,并搭配着精美的金色雕花,雕花图案以梅兰竹菊为主。祠堂正中央的横梁上,悬挂着一块“怡庆堂”的匾额,匾额表面鎏金,在灯光的照射下金光熠熠,与周围的红色木构相得益彰。
黄氏西祠(子伟黄公祠)外墙同样以灰砖砌筑,但年久失修,部分砖体已出现裂痕,屋瓦表面生出薄薄青苔。门额悬挂木匾,“子偉黄公祠”五字笔意古拙典雅。走进祠内,正堂之上悬挂“明发堂”匾额——“明发”二字出自《诗经・小雅・小宛》“明发不寐,有怀二人”,寓意族人须时刻铭记先祖教诲,不忘根本。西祠的梁柱皆为木构,部分漆面完全脱落。天井中以青石板铺地,石缝间钻出几丛野草,平添几分生机。
“东、西祠还分出了多个分祠,全村大大小小祠堂超过10座!”黄琼生说,部分祠堂前还竖立着旗杆石。这是为了彰显家族中有人科举中第而设立,旗杆石上虽字迹模糊,但也可见显岗村崇文重教之风。
除此之外,显岗村还保留有一座百年历史的永兴门,同样是古村的标志性建筑。门楼以砖石构筑,覆灰瓦,中央开设拱形门洞,上方嵌石匾刻“永兴门”三字,字体端正有力。虽然村庄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永兴门依然屹立在那里,见证着显岗村的变迁与发展。
在显岗村的各个角落,还散落着三棵百年古榕树和多口古井。古榕树的树干粗壮挺拔,需要几个人才能合抱,茂密的枝叶向四周伸展,形成巨大的树荫,成为村民们纳凉休憩的好去处。
其中,位于屋下小组的一棵古榕已145岁,树下设观音像与香炉,香烟缭绕。“这棵榕树被村民视为守护神,”当地村民告诉记者,“很多村民会让小孩拜榕树为‘干爷’,祈求孩子健康长大、听话懂事。家长都会带供品来祭拜,延续着一份独特的民俗传统”。
而古井则位于古村的中心地带,井口由青石砌成,井口边缘因长期使用而变得光滑圆润。古井的水清澈甘甜,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村民日常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如今虽然家家接通自来水,古井仍被妥善保护,成为村民共同的记忆。
古老仪式续传统多元经营焕生机
显岗村不仅有丰富的历史遗存,民俗活动同样独特多彩。无论是延续数百年的“上灯”“做会”仪式,还是近年来兴起的助学敬老活动,都凝聚着村民的情感认同与文化自信。
“上灯”是当地最为隆重的传统活动之一。正月初七,上灯仪式正式开启,锣鼓喧天,烟花绽放,村庄笼罩在喜庆气氛中。次日(初八),村中会为60岁以上长者举办“灯酒宴”,分享喜悦;至正月十二,灯酒宴规模扩张到全村,各家团聚共享盛宴;上灯活动持续至正月十七,以“求灯”“烧灯”仪式宣告圆满结束。
同样引人关注的,还有“做会”,这是当地过年节期间热闹非凡的活动。这一天,村民会广邀亲朋到家做客,以最高规格设宴款待。宴席中除传统鸡鸭鹅肉之外,还有一道必备佳肴——“南丝”(一种长条状米粉),因其长度象征情谊长久,寓意深远,极具仪式感。
由于前来参与的人员众多,车辆络绎不绝,村内道路常出现拥堵,大排长龙的景象。“往昔,人们是在农历十一月做会的。在困难时期,人们通过走亲访友、分享食物,增强凝聚力,共渡时艰,后逐步才演变成过年活动。”黄琼生如是说。
为激励子弟勤学上进,显岗村设立了助学奖励机制,为村内学生发放800至2000元不等的奖金,以此倡导“重教尚学”之风。此外,逢年过节之际,村委会还向村中老干部、老党员发放慰问金,体现出对前辈贡献的感念与回馈。
随着时代发展,显岗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传统的农业生产到现代的多元经营,可以说是博罗农村发展的一个缩影。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农业始终是显岗村的经济支柱。尤其是上世纪60至80年代,村中甘蔗种植业达到鼎盛,“几乎家家户户都在种植甘蔗。”黄琼生介绍,显岗之所以适宜种蔗,得益于其优越的自然条件:村域内有大片沙质土地,土质疏松、透气良好,利于甘蔗根系发育;当地水源充沛,可满足灌溉需求。甘蔗收割后,村民会将其运往附近糖厂销售,换来稳定收入。
改革开放以后,周边地区工业兴起为显岗村民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村集体收入来源亦趋向多元。除了依靠鱼塘、山林、摊位及厂房的租金外,当地在2022年成立“湖镇镇显岗村蔬菜专业合作社”,标志着农业进入规模化、产业化新阶段。合作社以280亩为一个生产单元,推行联农带农模式,目前已整合村屋仔小组98.77亩土地,成为村集体增收新渠道。2023年,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50万元。
如今,在显岗村,群众议事厅、志愿者服务站、儿童之家、健身室等现代设施一应俱全,呈现出一幅传统与现代交融、治理与服务并重的美丽乡村图景。
显岗水库:
变身“文旅大动脉”
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走在显岗水库绿道,可见四周群山环抱,湖水湛蓝,景致如画。今年6月底,惠州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最美旅游公路(又称“惠州218最美公路”)正式通行,显岗水库成为了蜿蜒于青山绿水间的“文旅大动脉”,激活了沿线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鲜为人知的是,66年前,显岗水库现址还是一片肥沃农田,水源充足。为满足地区水利需求,显岗水库建设工程于1959年启动。
在当时缺乏大型机械的条件下,工程完全依靠人力完成,堪称“万人攻坚”的壮举。据记载,建设高峰期参与人数达万人。“其中显岗村就有200多名村民投身于此,齐心协力为水库建设贡献力量!”黄琼生说。
水库以“显岗”命名,也印证了该村在当地的知名度,形成一张鲜明的地域文化名片。显岗水库的兴建与发展,对显岗村发展影响深远。据介绍,水库能在干旱时期保障村民生活与农业用水,为村庄稳定提供基础支撑。
随着引领区建设的推进,水库环湖绿道系统完善,总长27公里,沿途设观景台、凉亭、凤凰树等景观,适宜骑行与徒步,成为市民休闲旅游的热门选择。瞄准引领区建设带来的发展机会,越来越多的显岗村民选择返乡就业,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
显岗窑址:
瓷片沉睡千年
历史之谜待解
位于显岗水库南岸的显岗窑址,是显岗村历史文化遗产中的一大瑰宝。它的发现与研究,为解读宋代惠州地区瓷器生产工艺及文化交流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依据。可惜的是,昔日遗址如今已经隐没于碧波之下,只留存于史料记载。
《惠州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记载,窑址呈南北走向带状分布,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调查中已发现瓷碗、匣钵、垫饼、碗胚等标本,以及大量烧制失败的次品、残器,推测该区域为当时废品堆积区,窑炉确切位置尚未确定。
从采集瓷碗的釉色、胎质及造型特征看,器物大多为青白釉,敞口、凸唇、圈足,形制大小不一,与博罗飞鹅岭窑址出土器物高度相似,断代为宋代。显岗窑址的发现,为研究博罗县宋代瓷器烧造工艺与产业分布补充了关键材料。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配资平台正规,湖镇显岗窑址出土的青白瓷标本中,部分胎质细腻、釉汁莹润,品质可比景德镇青白瓷。其中两件碗碟残片表面分别划、书有“宋”字款识,为窑址身份与时代判定带来新线索,也留下令人浮想联翩的历史谜题,静待后世研究者揭开秘密。
发布于:广东省广升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